?
首頁 招賢納士 人才政策

泉州市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

2023-07-06
33343

聚焦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推進“技能泉州”行動。在2023年首屆“泉州人才節”上,泉州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全面推進“技能泉州”行動,力爭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規模超過115萬人,培養100名技能領軍人才,建設10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推動100萬人實現學歷技能素質提升,為我市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提供有力技能支撐,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實施職業教育強基工程

(一)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發揮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性作用,規劃建設產教融合高校片區,做強“中高本”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支持黎明職業大學爭創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泉州高級技工學校升格為技師學院、福建技師學院石獅校區創建高水平的萬人規模校區,鼓勵發展民辦技工院校。

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完善專業設置“正負面清單”制度,設置畢業生實際就業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獲證率、校企合作成效等教育質量評價指標,作為財政補助性資金支持的重要依據。

支持技工院校與職業院校政策互通互認,完成規定學分或課程的學生可取得相應學歷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切實保障職業院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和待遇。

(二)強化職業教育發展保障

從職業教育專項中單列安排支持技工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每年向本市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達到一定數量的職業院校從就業補助經費給予支持。

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按規定享受土地、稅費等優惠政策。

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且符合投資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對納入國家、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按有關規定落實稅費政策,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

建設泉州市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庫,對認定為市級示范性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給予每家企業一次性補助50萬元。

允許職業學校提取不超過培訓凈收入的50%作為績效工資總額增量,由教育主管部門專項據實向人社部門申請審核計入當年度單位績效工資總量。

(三)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

建設技工院校省級專業帶頭人工作室和名師工作站,推行工學一體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職校招生與企業招工、技能培訓有效銜接。

開展訂單式培養、套餐制培訓,按照中級工班每人每年5000元、高級工班每人每年6000元的標準給予企業培訓補貼。

健全產教融合雙師資源庫,對入庫且課程入校入企成效顯著的優秀雙師型教師,給予每人1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二、開展百萬技能人才培訓行動

(四)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建設政校企技能人才培養聯盟,支持依托技師學院、高新區、工業園區設立職業技能提升中心,完善職業技能培訓標準體系。

落實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對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專項能力證書的技能人才,按照相應級別給予500~3000元補貼。

貫徹落實技能人才繼續教育制度,深化求學圓夢行動,鼓勵用人單位給予學費補助,支持技能人才提升學歷、更新知識。

落實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

依托省級職業技能培訓智慧管理系統,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電子檔案。

(五)加大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

支持將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與新材料新能源、金融與新興產業、紡織鞋服、建材家居與工藝制品、裝備制造、食品飲料與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等“8+4”產業體系以及陶瓷、雕藝、藤鐵、制香、茶醋等傳統工藝產業的相關職業(工種)高級工及以上納入我市急需緊缺職業(工種)目錄,鼓勵各地開展緊缺急需職業(工種)技能培訓,按規定上浮30%的培訓補貼。

圍繞建設數字泉州,推動建設一批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培訓基地。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培育“鄉村工匠”,挖掘、保護和傳承民間傳統技藝。

(六)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完善技能大師以及技能大師工作室評選辦法,分批遴選100名技能高超、業績突出、發展潛質較好的中青年領軍人才進行動態跟蹤培養,力爭每年新增10名以上的技能大師、10家以上的技能大師工作室。

三、強化高技能人才引進供給

(七)優化高技能人才就業服務

將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引進指導目錄,每年征集不少于2萬個崗位的就業庫,常態開展“春風行動”等就業服務。

支持用人單位、職業院校大力引進具有引領作用的高技能人才,符合條件的高技能領軍人才可申報認定市高層次人才,按規定落實政策優待。

(八)創新高技能人才引進方式

支持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來泉設立機構或提供離岸服務,按規定給予高技能人才引進獎勵。

鼓勵推行兼職服務、技術攻關、項目合作等高技能人才柔性使用機制,鼓勵在人力資源主要流出地建設高技能人才異地儲備基地、培養“勞務經紀人”,探索異地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四、完善技能導向的使用機制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崗位使用制度

開展“泉州工匠”評選命名和“工匠型”班組建設,引導企業設立“金牌崗位”,推選“首席工人”“首席技師”,發揮技能人才在技術攻關和創新、解決關鍵生產技術難題的作用。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高技能領軍人才“揭榜領題”以及參與重大生產決策、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的制度。

實行“技師+工程師”等團隊合作模式,在科研和技術攻關中發揮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

鼓勵支持高技能人才兼任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和實習實訓指導教師。

(十)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

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制度,定期發布分職業(工種、崗位)、分技能等級的工資價位信息,為企業與技能人才協商確定工資水平提供信息參考。

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可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試行股權期權激勵機制,鼓勵設立技能津貼、特殊崗位津貼以及班組長津貼、帶徒津貼。鼓勵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內的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機制,探索高技能人才技術革新成果入股。

(十一)拓寬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

鼓勵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參加相應職業(工種)的職業技能評價,對應專業、對應等級的理論知識予以免試。

暢通高技能人才向專業技術崗位或管理崗位流動渠道。

落實國家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的雙向比照認定制度,落實高級工班與大專、預備技師(技師)班與本科畢業生同等待遇。

五、實行高技能人才多元評價

(十二)深化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推行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支持符合條件的職業學校、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向市級人社部門申報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資質,加大新業態、新技術和特色產業、非遺項目等職業能力考核、評價力度。

對職業分類大典未列入的新技能崗位、新職業(工種),參照相鄰相近職業(工種)實施評價。

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認定工作,對技能高超、業績突出的一線職工,可直接認定高級工以上職業技能等級。

對解決重大工藝技術難題、重大質量問題以及獲得省、市級以上技能表彰或獎項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晉升職業技能等級。

(十三)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

廣泛深入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打造以市級技能競賽為主體、縣級競賽為基礎、行業(企業)競賽為補充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力爭每年舉辦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50場以上。

鼓勵承辦市級以上職業技能競賽,按規定予以配套補助。

支持創建全國、全省職業技能競賽集訓基地,對基地培養的優秀選手參加省級以上技能賽事,按世賽、國賽、省賽項目(前三名)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5萬元補助。

推廣“以賽選才”模式,按規定給予市級以上技能競賽獲獎者及其教練團隊(指導老師)分類分檔獎勵,促進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

六、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機制

(十四)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

積極推薦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參評“中華技能大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福建技術能手”。

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等相關表彰中的評選力度,符合條件的按規定授予五一勞動獎章、青年五四獎章、青年崗位能手、三八紅旗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提高全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可認同。

(十五)強化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

加強對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做好黨委(黨組)聯系服務高技能人才工作。

依法依章推薦高技能人才作為“兩代表一委員”和群團組織代表、委員候選人,提高在職工代表大會中的比例,擇優推薦到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掛、兼職。

建立高技能人才休假療養制度,支持分級開展休假療養、研修交流和節日慰問等活動。

本措施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相關措施與此前出臺的政策有重復、交叉的,按照從新、從優、從高原則執行。

? 老汉a∨精品国产,免费一区日本视频在线,欧洲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 亚洲人成网最新在线 | 亚洲va久久久久综合 |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 天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专区 |